上四例“好”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对行为动作方式的评价、判断,因而带有动态评注性,与前面描绘人、事物、风景的“好”差异明显:
1.主观性程度不同。对行为动作方式的评价、判断往往和人的社会知识背景、感情色彩关系很大。比如例(9)将生与死比较,谁好呢?这是一个无法争论的问题,但是王梵志认为生时有苦痛,所以是早死好,这一评判就含有王梵志非常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。再如例(11)的生男与生女孰优孰劣呢,各人看法可能不一,从中国传统观念出发,一般认为是生男好,但是在战乱年代,男人要被拉丁打仗,往往客死外地,反而是女人可以在家,得以保全,所以杜甫说是生女好。再如:
(13)人道青山归去好,青山曾有几人归。(杜牧《怀紫阁山》)
隐居山林,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热衷的一件事,但是隐居山林是否就好,向来是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,别人觉得好,可是杜牧却并不赞成。
相对于动态的“好”,静态的“好”带有更多客观性,对事物的描绘在言语交际时往往也是作为一个事实和谈话的基础。而动态评价的“好”因为带有更多的言者的主观性,在言语交际中往往不是当作交谈的基础,而是言者作为自己的观点提出来,并希望受众接受自己的看法或观点。